讓我們多一點公平|哲學信箱

2025-03-11 14:00

編輯先生:

你好,我是一名中五學生,雖然性格比較內向,但有時候看到一些不公義的事情,便會忍不住強出頭。前幾天,大考剛好結束,老師派發成績,我的朋友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平常考試都獲安排加時,這次他特別努力溫習,考得不錯,我替他感到高興。可是,班裏有些可惡的同學取笑他只是因為考試時有特別加時的安排才這麼高分,還莫名地挑動了其他同學,說其他人都是公公正正地坐在同一個試場,用一樣的時間考試,而我朋友得到加時,是很不公平的安排。我雖然心裏很生氣,也覺得他們的話全無道理,可卻想不出一個清晰有力的回應去反駁他們。

編輯先生,我實在是氣壞了,你能給我一點意見嗎?

常空虛


讓我們多一點公平

不公義的事情會令人心生憤怒,我們小時候已經特別着重「公平」這個概念,例如老師給別人一粒糖,心裏面也會很自然地覺得老師亦應該公平地給我一粒糖。然而,隨着成長,我們發現現實世界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公平」,社會上的貧富差距、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殘疾歧視等等,有關「平等」的問題隨處可見。若你是受到不平等對待的其中一員,你又會有甚麼感受呢?我們又可以做些甚麼來達到一個「公平」的社會呢?

  • 除了考得好成績,我們也可以欣賞你的朋友為了達成目標付出努力的堅持。(設計對白)
  • 哲學家:托馬斯.麥可.斯坎倫 T.M. Scanlon(1940年—)

我想提出一點重要而且無容置疑的是,不論種族、性別和居住地,每個人都應該在道德上被平等地計算。

想像一下,在學校的食堂裏,所有學生都排隊取餐,如果學校「公平」地全部派發炸薯條、漢堡包和可樂,對於某些同學來說,當然十分高興。但對於嘴巴生痱滋的同學而言,實在是痛不欲生。這樣的場景讓我們不禁思考,平等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每個人都能獲得相同的東西,更在於每個人的需求和背景都應該被考慮在內。哲學家斯坎倫在著作《When Does Equality Matter ?》提及兩個有關「平等」的重要概念:平等對待(Equality of Treatment)和平等考慮(Equality of Consideration)。

甚麼是平等?

平等對待是指在相同的情況下,對所有人以相同的方式進行對待。例如,在學校中,所有學生的考試成績都依據相同的標準進行評分,這樣做是為了確保每位學生都得到公平的對待。然而,這種方式可能忽略了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導致某些學生的需求未被滿足,例如來信中,同學的朋友因為特殊學習需要,可能天生寫字比較慢,又或者閱讀文字比較費力,如果我們完全不去考慮個別同學的狀況,統一地以一樣的標準去要求他們考試,便會相反地導致「不平等」的局面。

全部人都一樣?

平等考慮相比之下,則強調在做決策時,應考慮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比如,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學校應根據他們的情況提供合適的支持,例如對於有學習需要的學生,安排加時,或讀字機等。而不是僅僅依賴相同的標準,來評價本來就各不相同的學生。這樣的考慮方式能夠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在自己的學習道路上獲得成功,真正實現平等。由此可見,平等不僅是數字上的一致,更是對每個個體的尊重和理解。

基於以上兩個概念的分別,我們可以想像一些不平等對待,卻達平等的例子:例如傷殘人士洗手間一般會加設自動門和滑道,雖然和一般人的廁所不一樣,但正正是因為平等考慮傷殘人士的需要,而作出不平等的對待,達至平等。另一方面,設想有一份只許女性應徵的工作,表面看來有性別歧視之嫌,但原來這份工作是「子宮頸癌藥物受試員」,那麼拒絕男性應徵則是合理的安排。

社會不平等

現實社會的不平等很大部分來自「貧富差距」,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難以解決的重要問題,多國政府都想盡辨法處理這個難題,例如很多社會福利政策、扶貧政策都着力幫助基層市民面對生活困難,補貼他們的生活所需。然而,這些政策大多着力於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忽略了「機會不平等」的問題。富有家庭的孩子可以聘請補習老師、參加不同的興趣班,甚至有不少外遊機會去見識世界。相比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缺乏種種資源的支持,即使兩人在能力相同,付出同等努力的情況下,可以預想的成果也很大機會因為貧富差距,而截然不同。事實上,香港教育學院在2011年的研究中發現,香港富有家庭和貧窮家庭的子女,入讀大學的比例相差接近3倍,赤裸地反映了機會不平等的社會問題。

讓社會更平凡一點

社會不平等的問題難以消除,但我們可以令社會變得平等一點,斯坎倫認為尊重多元價值,是減輕不平等的關鍵。當社會不再單單欣賞金錢價值,而懂得欣賞各個領域、不同才能的人,那麼即使存在貧富差距,不同人也可以通過展示不同的才能而獲得他人的尊重。愛做運動的同學或者能理解,一般而言,球場上最受尊重的並非擁有高級裝備的人,而是那些技術最好、能力最出色的運動員。甚至,大多人認為用較差的裝備,施展較高技巧的人,更值得喝采。這些不能用金錢換來的成就和認同,能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多元,讓每個人都有發展才能的空間。

平等機會委員會製作的《同一天空下》生命短片系列共八集,每個獨立單元分別探討與殘疾、性別、婚姻狀況、懷孕、餵哺母乳、家庭崗位或種族有關的歧視問題。

文:盧家彥 圖: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社會平等

工聯會調查顯示逾7成女性遇職場暴力 當中9成涉言語攻擊或侮辱

數碼港夥國際組織首辦「人工智能安全、可信、負責任」論壇 推動AI安全及負責任發展

香港融樂會解散︱主席稱完成歷史使命 強調與政治無關 前總幹事反對:理由荒謬欠說服力

特朗普開除非裔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清除軍方DEI高層

平機會去年處理9975宗查詢按年減2% 有議員指部分反歧視條例過時促檢視

企業會客室|促進平等機會治療 以人為本持續創新 輝瑞盼為病患生命帶來改變

相關文章:

探索我們的飲食世界|哲學信箱

換了身體但意識一樣 會是同一人嗎?科幻中的哲學|STEM教室

關於水的廣東話/哲學/成語/擬聲詞 如何用得對?

哲學教室 | 到底要不要做個好人?堅守道德正義就會有好的人生嗎?

哲學教室 | 如果「基因工程」可訂製最好的孩子 世界會更美好嗎?合乎倫理嗎?

哲學教室 | 迷失在語言遊戲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