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英文中學建中史文物教室 展示多件歷朝文物 學生任導賞員
2025-03-10 11:33
政府近年向學校發放津貼,支持學校發展推廣中華文化的教學資源,觀塘區一間中學在本學年斥近百萬元,在校內成立「中史文物展示活動教室」,展示10多件歷朝文物,包括漢唐陶器、宋元瓷品等,另有逾150件仿製文物,並邀請學生擔任導賞員,向學生及公眾講解文物歷史。政府將探討整合現有學校津貼,該校校長潘永强表示,除善用津貼優化教學設施外,亦可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等,不擔心不夠資源推廣中國歷史。
展示10多件歷朝文物
聖若瑟英文中學在本學年成立「中史文物展示活動教室」,陳設10多件由校董兼中國藝術品收藏家李宗鴻捐贈的文物,包括唐朝的「陶加彩仕女俑」、東漢的「陶綠釉人形燭台」等,另有超過150件仿製文物,例如1比1的仿製秦兵馬俑、仿製漢代四神瓦當等。該校中史科科主任陳少波表示,成立活動教室的成本接近100萬元,包括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撥款約43萬元,並使用教育局發放的「推廣中華文化體驗活動一筆過津貼」等。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到,將成立專責小組探討改革及整合各項現有學校津貼,校長潘永强表示,會否影響教學需視乎津貼整合形式而定,「如果政府整合後的撥款亦是足夠,相信不會是一個問題,反之便要學校出多一些『自己錢』。」他表示,學校亦可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聯絡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到校舉行講座等,故不擔心不夠資源推廣中國歷史。
潘永强表示,期望能添置更多展品,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另外亦舉辦河南歷史文化考察團,讓學生學習北宋歷史。他表示,未來除了向政府申請津貼,亦會向校董會爭取調撥現有資源,持續優化各級的中史科教學。
校方安排中一、中二、中四及中五級學生,在活動教室上中史課,並製作工作紙、學習手冊等輔助教學,亦將文物相關的歷史融合各級測考。
學生:助加深對歷史認識
選修中史科的中五生陳頌之表示,賞析文物有助備戰文憑試,舉例藉着觀察仿製西周炊具「鼎」上的文字,了解當時的封建制度,以及天子和諸侯的責任與義務,「看完文物再看一些資料,加深自己對整段歷史的認識,考試時亦能以文物作例子。」
陳頌之亦與同修中史科的中四生李朗森擔任文物導賞員,李朗森難忘曾有訪校的小學生反過來向他講述圓明園獸首銅像的歷史,笑稱「原來現在中史普及到連小學生都懂」。
記者 盧嘉潁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