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能 傳承非遺文化|公民視野
2025-03-05 14:00
相關文章:守護文化安全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然語言處理精確存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我們通過傳承,非遺文化得以保護其完整性。而人工智能可以在非遺文化的傳承上扮演多個角色,通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NLP)等技術,人工智能可以顯著提升非遺文化資源整理的效率和準確性。利用數位化存檔技術,如光學字元辨識(OCR)和自然語言處理,可以將非遺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理和精確存檔。
在非遺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方面,我們亦可以借助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能更生動地呈現如皮影戲、剪紙藝術等非遺項目,讓觀眾從不同角度感受其魅力。
傳承與培訓方面,我們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非遺文化教育平台,讓傳承人通過線上教育方式,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更多人接觸並理解非遺文化。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能為學習者提供更真實、生動的文化場景,幫助其深入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延伸閱讀:「城市景昔」App擴至大坑 沉浸式欣賞今昔對比 AR呈現舞火龍
語音辨識資料數位化
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發展,尤其是語音辨識技術,為非遺音樂的傳承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其以數位形式更便捷、精確地傳播。通過音訊轉換、語音辨識及編輯工具,可以將陝南民歌的演唱錄製轉化為數位格式,精確記錄歌詞、曲調及演唱方式,確保音樂的準確保存。人工智能亦可以協助非遺文化的創作與表演,在音樂創作及表演中的應用。通過對非遺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將民歌的資料與特性數位化,為創作提供輔助。
虛擬實境技術使觀眾能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深化對相關技藝的理解。截至2022年底,全中國已有50多項非遺技藝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展示,吸引了數百萬觀眾。人工智能技術亦能彌補傳統方式的不足,由於傳統的非遺文化傳承多依賴口傳心授,容易導致誤傳,而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提升了技藝傳承的精確性與完整性。機器學習技術亦為非遺藝術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智慧化的教學輔助,並為藝術評價體系提供客觀準確的評判標準。人工智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莫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虛擬實境 VR、AR、MR沉浸式體驗突破現實|公民社會
公民思考
- 你認為哪些人工智能技術(如自然語言處理、虛擬實境、機器學習等)最能有效地支持非遺文化的傳承?請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這些技術如何應用於特定的非遺項目。
- 在利用人工智能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文化原貌與現代科技之間的矛盾。你認為應該如何平衡這兩者,才能確保非遺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不失其核心價值和特色?
-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你預見未來在非遺文化傳承中會出現哪些新的方法或挑戰?請分享你的看法,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公民素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指由特定社群、群體或個人所創造的,承載着其文化特徵、價值觀和傳統知識的文化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包括 (1) 口述傳統和表達、(2) 表演藝術、(3) 社會習俗、儀式和節慶活動、(4) 傳統工藝技術、(5) 傳統知識和實踐。
文化傳承
指一個社會或社群將其文化、價值觀、信仰、習俗和知識等從一代傳遞到另一代的過程。文化傳承不僅保護了文化的多樣性,還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感,讓人們在快速變化的現代化過程中仍能保持與傳統的連結。
相關資料:
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國務院先後公布了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名錄。按此名錄,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別。
- 民間文學 例子:梁祝傳說、澄海燈謎、牛郎織女傳說
- 民間音樂 例子:梅州客家山歌、侗族大歌、嗩吶藝術、南音
- 民間舞蹈 例子:龍舞、高蹺、傣族孔雀舞
- 傳統戲劇 例子:崑曲、河北梆子、京劇、粵劇、皮影戲
- 曲藝 例子:東北大鼓、溫州鼓詞、龍舟說唱、鳳陽花鼓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例子:少林功夫、蹴鞠、圍棋、詠春拳
- 傳統美術 例子:藏族唐卡、夜光杯雕、金石篆刻、漢字書法
- 傳統技藝 例子:宋錦織造技藝、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廣彩瓷燒制技藝
- 傳統醫藥 例子:針灸、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藏醫藥
- 民俗節慶 例子:春節、清明節、七夕、彝族火把節
文: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傅潤偉副校長
(本專欄由EDUTION NETWORK統籌供稿)
圖:星島圖片庫、阿里雲自然語言處理 NLP、是Yu欸@阿里雲、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存中心、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州飲茶好去處2025|10大性價比高飲茶美食攻略 ¥88酒店自助餐/蔡瀾點心/花膠燒賣/5折優惠 大灣區旅遊長者飲茶推介
春晚2025|中國春節列「非遺」後首個春晚 央視今年演出節目融入更多非遺元素
佛山文化深度遊|從嶺南天地到西樵山 古今並存建築群/南風古灶陶藝/體驗剪紙技藝 南海大地藝術節盡現漁耕紡織文化
文化傳承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