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能 傳承非遺文化|公民視野

2025-03-05 14:00

相關文章:守護文化安全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然語言處理精確存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我們通過傳承,非遺文化得以保護其完整性。而人工智能可以在非遺文化的傳承上扮演多個角色,通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NLP)等技術,人工智能可以顯著提升非遺文化資源整理的效率和準確性。利用數位化存檔技術,如光學字元辨識(OCR)和自然語言處理,可以將非遺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理和精確存檔。

各種人工智能工具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各種人工智能工具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可攜式掃描器利用光學字元辨識,可將紙本資料紀錄至電腦。(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可攜式掃描器利用光學字元辨識,可將紙本資料紀錄至電腦。(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阿里雲的自然語言處理 NLP產品功能 © 2009-2025 Aliyun.com
阿里雲的自然語言處理 NLP產品功能 © 2009-2025 Aliyun.com
深度學習指的是更現代的機器學習,能夠更好地利用大量的原始、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來獲得更高層次的資訊表示,透過使用神經網路更大的層和參數空間比以前認為可訓練的,並利用新的訓練方法來允許成功的模型生成。(資料及圖片來源:是Yu欸@阿里雲)
深度學習指的是更現代的機器學習,能夠更好地利用大量的原始、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來獲得更高層次的資訊表示,透過使用神經網路更大的層和參數空間比以前認為可訓練的,並利用新的訓練方法來允許成功的模型生成。(資料及圖片來源:是Yu欸@阿里雲)
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模型(圖片來源:Machine Learning TV@Youtube)
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模型(圖片來源:Machine Learning TV@Youtube)

在非遺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方面,我們亦可以借助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能更生動地呈現如皮影戲、剪紙藝術等非遺項目,讓觀眾從不同角度感受其魅力。

傳承與培訓方面,我們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非遺文化教育平台,讓傳承人通過線上教育方式,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更多人接觸並理解非遺文化。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能為學習者提供更真實、生動的文化場景,幫助其深入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純淨之地:敦煌莫高窟》AR展覽
《純淨之地:敦煌莫高窟》AR展覽
NSW大學考古學教授Sarah Kenerdine和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Jeffrey Shaw教授合作,以「擴增實境」技術呈現出精妙絕倫的互動展覽,把觀眾帶回古老的世界遺產名錄遺址莫高窟。(資料及圖片來源:© 2022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存中心)
NSW大學考古學教授Sarah Kenerdine和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Jeffrey Shaw教授合作,以「擴增實境」技術呈現出精妙絕倫的互動展覽,把觀眾帶回古老的世界遺產名錄遺址莫高窟。(資料及圖片來源:© 2022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存中心)

延伸閱讀:「城市景昔」App擴至大坑 沉浸式欣賞今昔對比 AR呈現舞火龍

語音辨識資料數位化

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發展,尤其是語音辨識技術,為非遺音樂的傳承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其以數位形式更便捷、精確地傳播。通過音訊轉換、語音辨識及編輯工具,可以將陝南民歌的演唱錄製轉化為數位格式,精確記錄歌詞、曲調及演唱方式,確保音樂的準確保存。人工智能亦可以協助非遺文化的創作與表演,在音樂創作及表演中的應用。通過對非遺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將民歌的資料與特性數位化,為創作提供輔助。

虛擬實境技術使觀眾能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深化對相關技藝的理解。截至2022年底,全中國已有50多項非遺技藝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展示,吸引了數百萬觀眾。人工智能技術亦能彌補傳統方式的不足,由於傳統的非遺文化傳承多依賴口傳心授,容易導致誤傳,而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提升了技藝傳承的精確性與完整性。機器學習技術亦為非遺藝術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智慧化的教學輔助,並為藝術評價體系提供客觀準確的評判標準。人工智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莫大的幫助。

舞台融合非遺與科技《無界·長安》演出現場。
舞台融合非遺與科技《無界·長安》演出現場。

延伸閱讀:虛擬實境 VR、AR、MR沉浸式體驗突破現實|公民社會

公民思考

  • 你認為哪些人工智能技術(如自然語言處理、虛擬實境、機器學習等)最能有效地支持非遺文化的傳承?請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這些技術如何應用於特定的非遺項目。
  • 在利用人工智能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文化原貌與現代科技之間的矛盾。你認為應該如何平衡這兩者,才能確保非遺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不失其核心價值和特色?
  •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你預見未來在非遺文化傳承中會出現哪些新的方法或挑戰?請分享你的看法,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無界·長安》在西安長安樂·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演出,將具有代表性的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極富張力的前沿舞台科技相結合,讓觀眾在獨特的視聽體驗中感受「忒色」陝西。
《無界·長安》在西安長安樂·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演出,將具有代表性的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極富張力的前沿舞台科技相結合,讓觀眾在獨特的視聽體驗中感受「忒色」陝西。

公民素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指由特定社群、群體或個人所創造的,承載着其文化特徵、價值觀和傳統知識的文化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包括 (1) 口述傳統和表達、(2) 表演藝術、(3) 社會習俗、儀式和節慶活動、(4) 傳統工藝技術、(5) 傳統知識和實踐。

文化傳承

指一個社會或社群將其文化、價值觀、信仰、習俗和知識等從一代傳遞到另一代的過程。文化傳承不僅保護了文化的多樣性,還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感,讓人們在快速變化的現代化過程中仍能保持與傳統的連結。


相關資料:

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國務院先後公布了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名錄。按此名錄,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別。

  • 民間文學 例子:梁祝傳說、澄海燈謎、牛郎織女傳說
  • 民間音樂 例子:梅州客家山歌、侗族大歌、嗩吶藝術、南音
  • 民間舞蹈 例子:龍舞、高蹺、傣族孔雀舞
  • 傳統戲劇 例子:崑曲、河北梆子、京劇、粵劇、皮影戲
  • 曲藝 例子:東北大鼓、溫州鼓詞、龍舟說唱、鳳陽花鼓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例子:少林功夫、蹴鞠、圍棋、詠春拳
  • 傳統美術 例子:藏族唐卡、夜光杯雕、金石篆刻、漢字書法
  • 傳統技藝 例子:宋錦織造技藝、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廣彩瓷燒制技藝
  • 傳統醫藥 例子:針灸、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藏醫藥
  • 民俗節慶 例子:春節、清明節、七夕、彝族火把節

文: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傅潤偉副校長
(本專欄由EDUTION NETWORK統籌供稿)
圖:星島圖片庫、阿里雲自然語言處理 NLP是Yu欸@阿里雲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存中心、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州飲茶好去處2025|10大性價比高飲茶美食攻略 ¥88酒店自助餐/蔡瀾點心/花膠燒賣/5折優惠 大灣區旅遊長者飲茶推介

利貞 - 同程受惠非遺旅遊熱潮 | 實力股起底

潮汕英歌隊民俗舞 驚艷亮相巴黎

春晚2025|中國春節列「非遺」後首個春晚  央視今年演出節目融入更多非遺元素

佛山文化深度遊|從嶺南天地到西樵山 古今並存建築群/南風古灶陶藝/體驗剪紙技藝 南海大地藝術節盡現漁耕紡織文化

文化遺產歷久猶新 新一期《陽光校園》經已出版

理大辦中華文化節 展「甌繡」、「泥人張」彩塑

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冠

文化傳承

每日雜誌‧人物誌|教育公眾欣賞紮作 梁金華復刻經典傳承真藝

刁綺蓮 - 花燈:傳承與創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藝師語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