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夥伍少梅中學 光板田村實地教學

2022-12-01 11:58

隨着社會逐漸復常,不論大、中、小學,都開始重推不同學習活動。Elsie知道,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最近與葵青區的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參與荃灣白田壩光板田村的傳統慶典「大樹菠蘿文化節」,藉此認識光板田村的歷史文化之餘,亦希望準老師及現職老師們,重新體會「社區與學習」之間的密切關係,從而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體驗城鄉共融。 

Elsie記得和家人亦曾到過位於荃錦公路附近的光板田村,該處有「港版彩虹眷村」之稱,村內有多幅壁畫,因此假日時吸引不少遊人去「打卡」。但原來光板田村還盛產大樹菠蘿和芒果,十多年前開始,每年都舉行「大樹菠蘿文化節」,但近年因疫情停辦,直到今年疫情放緩才復辦。

「大樹菠蘿文化節」開始前,村內小朋友按傳統抬着大樹菠蘿進場。
「大樹菠蘿文化節」開始前,村內小朋友按傳統抬着大樹菠蘿進場。


辦工作坊 訪老村民

Elsie跟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袁慧筠博士傾過,知道該系過往跟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曾兩度合作,分別為光板田村進行壁畫創作,以及探訪村民的社區活動。適逢今年該村復辦「大樹菠蘿文化節」,期望讓村內文化得以傳承和展示,教大遂跟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再合作,讓兩校同學參與文化節。

「學習不一定要在課室進行,社區也是學習的場所,當中可給予體驗式學習和情感教育。我們培養的是未來教師,所以亦想他們知道,教學有很多模式,讓他們有社區教學的經驗。」袁博士說,該系向來強調社區參與、教育和社區連結的關係,因此除了在課室學習,又跟不同夥伴協作,進行社區活動。

袁博士說,「大樹菠蘿文化節」在暑假已開始籌備,除了光板田村的村民外,教大就有十三位來自不同學系,包括主修中文、音樂、創意藝術與文化的學生參加;至於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就有十五位中二至中五的學生參與,同學各自就其擅長範圍,參與不同崗位。

聽袁博士講,活動當日的節目豐富,先由村內小朋友,按照傳統抬着大樹菠蘿進場,其後再有主禮嘉賓切開大樹菠蘿,及浸釀大樹菠蘿酒的儀式,為文化節揭開序幕;而當天的場內活動,還包括竹扇編織和多肉植物盆栽工作坊、各類攤位遊戲、導賞團、攀樹活動、歌唱表演等。

教大及伍少梅中學的師生,在不同崗位上,跟村民及義工協作,為參加者帶來不一樣的光板田村體驗。

至於由村民主理的板田市集,則售賣村內特產如大樹菠蘿、香蕉、木瓜、洛神花,還有街坊自製的特色小食,例如大樹菠蘿一口飯、大樹菠蘿薄餅等等;大會亦安排村內年長居民與學生對談,分享他們在村內多年的所見所聞,以及自身與「大樹菠蘿文化節」的淵源。

香港教育大學的同學(粉紅衣者),跟村民主持多肉植物盆栽工作坊。
香港教育大學的同學(粉紅衣者),跟村民主持多肉植物盆栽工作坊。


了解社區 啟發教法

Elsie跟香港教育大學中文教育系二年級學生鍾紀東(Felix)傾過,他在文化節擔任導賞員的崗位,故在活動前,先要認識光板田村和大樹菠蘿的歷史。「大樹菠蘿原產地為印度,而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在英治時期,有很多印度人來了香港,因此亦帶來了大樹菠蘿的種子。當光板田村建村時,第一批大樹菠蘿的種子就在該處種植,當地土地肥沃,使大樹菠蘿成為光板田村的特產。」

Felix表示,在活動期間,除了由他分享知識外,自己也有得着。「擔任導賞員時,遇到不同的人,有參加者本身是資深導賞員,因此亦會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知識,讓我當日除了教之外,還有學,做到教學相長,並啟發我對教育的看法。」

袁博士透露,透過活動,有些同學會反思自己所住地區的問題,「好像有位同學居住油塘,想到光板田村跟附近的茶果嶺村相似,同樣都有寮屋,隨時被逼遷,從而想起自己社區內的問題,村民命運如何,並思考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這些都是他之前沒想過的。」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

教大中文教育系二年級學生鍾紀東表示,從當導賞員的經驗,啟發他對教育的看法。
教大中文教育系二年級學生鍾紀東表示,從當導賞員的經驗,啟發他對教育的看法。


文:Elsie陳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2月1日教育版專欄「家長八達通」。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