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對陸強硬不智 拒認大勢危害台海和平
2025-03-14 00:00
以濾鏡看待兩岸交流
賴清德自詡「務實台獨工作者」,其「台獨」色彩甚至比前任蔡英文還要濃厚。在去年520就職儀式上,賴清德直接稱呼大陸為「中國」,而台灣則是一個「國家名稱」,這樣定義兩岸關係極度危險。在他眼中,兩岸交流是很負面的——台灣人赴大陸旅遊,或者港澳人士定居台灣,總是蘊藏着風險;大陸名人拜訪台灣,則肯定有陰謀詭計,總之一切都要用濾鏡去看待。而為了杜絕軍人叛亂、洩密、抗命等情況,他甚至不惜恢復具威權色彩的軍事審判制度。總體上,賴清德對大陸的不信任或敵意,已去到無法逆轉、甚至歇斯底里的地步。
在拜登時代,美國比較重視盟友關係,故此蔡英文、賴清德之流死抱美國大腿,確實有一定安全感。但回顧歷史,美國對夥伴始亂終棄的先例多不勝數,即便是重視盟友的拜登,也有過拋棄阿富汗世俗政府的往績,何況是慣於出爾反爾、朝令夕改的特朗普?賴清德在昨天的記者會上反駁「疑美疑軍」的論調,他以為反駁了,就可扭轉美國不可信賴的形象,可惜這純屬一廂情願,畢竟特朗普脅逼加拿大、出賣烏克蘭、羞辱歐洲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沒有人可以熟視無睹。
過往數年,台灣社會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信念,即台灣主導了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全球經濟體都不願台海動盪,所以台灣就會安全。這種想法有一定合理性,卻並非毫無漏洞。因為,各國必會加緊發展自己的半導體,或者重新配置供應鏈,嘗試擺脫對台灣的依賴。美國的做法就更徹底——特朗普政府早前威逼利誘被台灣人視作「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加大投資美國,這顯然是一種淘空台灣半導體霸權的「陽謀」,但綠營政客對此卻欠缺敏感度。
大陸軍事取壓倒性優勢
對中國政府而言,台灣回歸是必然的,這既是出於民族大義,也是二戰主要戰勝國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作出的明確規定。賴清德對此視而不見,肆意扭曲歷史,甚至在台灣社會散播另一種史觀,無非是要割裂兩岸的歷史紐帶。
國共內戰後,大陸一直無法光復台灣,主要制約因素是技術。但經過多代人的努力,當前大陸無論在軍事現代化水平,抑或在產業多元化程度方面,均對台灣取得壓倒性優勢,「台獨」已走入死胡同。去年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沒有「和平統一」的表述,不能不說是一種警示。對此,賴清德卻在昨天破天荒將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擺出一副針鋒相對的強硬姿態,如此赤裸裸的表述,證明他已將和平的大門關上。
今年以來,大陸在人工智能、機械人、電影等領域皆取得明顯進步,軟硬實力均邁上新台階,大眾對國家的前景越來越樂觀。對於拒絕參與甚至妄圖破壞民族復興偉業的賴清德當局,大陸執政者和人民只會越來越鄙視,越來越沒有耐性。民進黨當局應該做的,是切實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才是確保兩岸和平的正確之道。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