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台割喉競爭 資本掠奪消費者「埋單」

2025-03-11 00:00

進駐香港近10年的外賣平台Deliveroo,突然宣布下月撤出本地市場,餘下業務將賣給競爭對手foodpanda。對於這一結局,許多外賣員並不感到意外,市場人士亦覺得是意料中事,畢竟近年香港餐飲市場萎縮得實在太厲害,加上內地巨企美團旗下平台KeeTa在2023年攻港後發動「割喉戰」,肆意蠶食競爭對手的地盤,Deliveroo節節敗退下,退出香港市場無可厚非。

儘管官方經常宣傳香港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但許多做過生意的人都明白,在這個發展成熟、成本過高的市場,不容易賺取豐厚利潤。單論外賣平台市場,2021年Uber Eats撤出香港後,foodpanda(德資)和Deliveroo(英資)瓜分了市場。疫情期間因為晚市宵禁,市民減少外出,兩個平台一度獲得難得的發展機遇,但疫情一結束,機遇也就隨之結束,再加上疫後頗多市民養成北上消費的新習慣,本地餐飲市場客源大減,以致外賣平台難以持久地成功。
以本傷人「打殘」對手

在上述背景下,2023年5月KeeTa進軍香港市場,這一決定本身就有點耐人尋味,因為明眼人都知道香港是一個「無肉食」的存量市場,利潤空間不會太大,管理層下令進軍香港,也許只是將這裏視作「走出去」的試點。故此KeeTa進駐之後,着眼點根本不是盈利,而是做大規模,務求「打殘」對手。而它採取的手段也不算特別高明,說穿了就是以本傷人,包括大搞所謂「免運費日」、向外賣員提供較高報酬、對合作商戶收取較低佣金等等。這種競爭手法算不算公平,見仁見智,但起碼是可商榷的。

姑勿論我們對美團的資本掠奪手法有何看法,客觀而言,這些手法讓商店、消費者感到經濟實惠,有助KeeTa短時間內搶佔市場,促成原有市佔率的重新分配。在2023年第3季,KeeTa市佔率僅為微不足道的6%,但到了2024年首季,其定單量已佔43%,foodpanda和Deliveroo則分別下滑至37%和20%,實現強弱逆轉。

將來foodpanda接管Deliveroo的資產後,是否可以發揮某種協同效應,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可能性似乎不大,因為KeeTa背後的美團財雄勢大——2024年第3季度便實現按年激增22.4%的936億元(人民幣,下同)營收,同期溢利激增3倍至135億元——它有能力推出更多優惠,有能力繼續「燒錢」,進一步圍堵foodpanda。

對美團而言,在一個人口規模僅750萬的城市虧本,不是一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它真正想要的,是在內地業務已發展至一個階段後,增加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這是資本逐利的本性使然。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是一個絕佳的試驗田,可讓美團在經過測試後,將營運模式推廣到海外市場。
獨市生意或損服務質素

Deliveroo退出香港已成事實,這無疑是資本主義邏輯下的結果,商戶和消費者作出了他們認為最划算的選擇。而在KeeTa一步一步蠶食競爭對手市場份額的過程中,香港外賣平台的市場生態也出現了變化。我們是鼓勵市場競爭的,因為那可以帶來進步。但眼前的事實是,外賣平台的競爭者越來越少,若最終只剩一個平台做獨市生意,服務質素會提升抑或下跌?對消費者有利抑或不利?那個平台坐大後會善待抑或壓榨外賣員?根據歷史,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