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私院收費透明度 紓緩公私營醫療失衡
2025-03-10 00:00
「海鮮價」引起保險業界不滿
正如報告指出,隨着人口持續老化和預期壽命增長,導致醫療服務需求上升,本港整體醫療衞生經常性開支,由2013/14年度的約1,300億港元,激增逾7成至2022/23年度的2,200多億元。當中超過一半是由公帑支付的公營醫療系統承擔,但公私營的住院服務比例卻高達9:1,反映公私營醫療市場嚴重失衡,私院收費高但服務病人少,公院收費平但服務的人口極多,結果導致後者的輪候時間越拖越長,政府的財赤問題日趨嚴重。
在商言商,私院及私家醫生收費較高,某程度乃天經地義。香港作為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有不少病人都有能力亦願意花錢,光顧毋須大排長龍、院內環境較好、照顧服務較佳(並非指醫療專業水平,後者香港公院的質素並不遜於私院),並可自由選擇主診醫生與病房級數的私院服務。
不過,願意花錢不代表樂於被人「呃錢」。由於私院收費透明度普遍偏低,令消費者難以比較及早作預算,不少市民、尤其是中產階層,都擔心幫襯私院的開支有如無底深潭。尤其做手術時「肉隨砧板上」,醫護人員說要做甚麼、收幾多,病人便要照單付鈔,缺乏專業知識質疑有關決定和收費水平。當出現涉及醫療決定和收費的爭拗,往往又資料欠奉,投訴無門。結果有越來越多非基層的病人,在患上大病時還是選擇到公院求診,將後者越逼越爆。
除了病人無奈,私院收費「海鮮價」也引起保險業界的不滿。有私家醫院及醫生當得悉病人有購買醫療保險,便會不必要地提高收費或提供非必要的醫療服務,務求「Claim到盡」謀取暴利。結果導致保險公司要花費額外資源查核每宗賠償申請,以至為免蝕本而被逼提高保費,令其他投保人都受害,削弱了市民購買醫保的意欲。市民缺乏醫保保障,自然傾向選擇公院服務,進一步加劇公私營醫療失衡。
倡優化私營醫療監管投訴機制
為了加強保障私院病人的消費權益、避免公營醫療衞生開支爆煲、縮短公院服務的輪候時間,以及充分善用有限的公私營醫護人手,政府有必要大刀闊斧地要求各間私院提高收費透明度,以至更根本性地改革整個私營醫療體系及其與公營服務的協作關係。
當中消委會便提出了5點建議,包括要求私院及其他私營日間醫療中心,主動公開價目表和過往的收費數據;推廣套餐式收費;強制私院在進行治療前提供書面預算;優化私營醫療監管及投訴機制;以及加強相關的消費者教育。其他的建議還有:強制私院及私家醫生將病人病歷上載至中央網上系統,以便利病人選擇不同的醫生、醫院,以至北上求醫;打通中西醫及其他輔助醫療專業的隔閡,增加消費者的選擇和市場的競爭性等。
部分上述建議,政府已正在推動和醞釀立法執行,但遇到醫護界的不少阻力。私院顧名思義是以私人、牟利的方式營運,但不代表可罔顧消費者權益和無視社會責任,尤其不少私院用地是由政府以象徵性地價批出,私家醫生亦受惠於長者醫療券、自願醫保扣稅等政府政策,不能完全「無王管」!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