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繫於科技創新 厚植肥沃土壤是關鍵
2025-03-06 00:00
內地科技領域新貴湧現
二次大戰以來,尖端技術一直操於美國之手。儘管這個事實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基本上都不會改變,但美國壟斷技術的格局畢竟已有鬆動。最近,內地科技領域湧現不少新貴,人工智能、動畫、遊戲、機械人齊齊大爆發,其中DeepSeek更被譽為一項「國運級別」的科技成果。這些驕人成績,不止令到那些慣於以濾鏡觀察中國的海外評論員讚不絕口,相信連中央亦對我國科技突破感到詑異。現時,中國創科陣容除了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華為、小米、比亞迪等等,還有集體井噴的「杭州六小龍」,足證中國社會確實臥虎藏龍。
去年「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早前習近平主席又邀請大批科企高層出席民企座談會,這些舉動透露出甚麼信號,已是清晰不過。而這份《政府工作報告》甚至將中央對業界的支持寫得更為具體,包括要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等等。大體上,這些都是中國做得相當不錯,甚至相比美國已有一定優勢的領域,但只要稍為自滿,投資不足,便會被競爭者彎道超車。至於中國的基礎科學,有論者認為比較薄弱,事實上確是如此,所以在這方面必需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埋頭苦幹。
容許「創新者多得」
根據許多國家的經驗,推動創科發展,政府有角色,卻不能由政府一手包辦,關鍵還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的自主表現。梁文峰、王興興等新晉的成功,顯然並非源於中國政府的精心設計,他們其實是在成名後,才受到政府和輿論注視的。中國社會還有沒有類似暫時寂寂無聞的年輕人?有沒有獨角獸和瞪羚企業?肯定很多,假以時日,便會平地一聲雷。
政府要做的,並非事無大小微觀管理,而是適度引導,建立和維護一個有利於創新和公平競爭的法治化環境,厚植創科土壤,為那些年輕人提供用武之地。今次《政府工作報告》對此有不少着墨,包括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鑽研、厚積薄發,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容許「創新者多得」。「創新者多得」的原則很重要,因為有了利益驅動,人才才會源源不絕湧現。
在特朗普2.0時代,美國必定升級對中國的技術圍堵,因為它深知國家興衰繫於科技水平。就在李強宣讀《政府工作報告》的同一天,特朗普也在國會發表所謂「美國夢勢不可擋」的演講,揚言美國將要「征服廣闊的科學前沿」。中國沒有任何理由放鬆對前沿科技的關注和投資,今後肯定會將創科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因為這有助增加中國打贏「新冷戰」的勝算。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