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立馬迎戰後來者 推4年醫學課程搶灘

2025-03-04 00:00

港大、中大兩間醫學院昨宣布推出4年制第2學位醫科課程,今年9月將有合共50名新生循此途徑入學,佔2025/26學年650個醫科生學額近8%,算是一個不小的比例。在較短時間內培訓醫生,長遠肯定有利於紓緩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而且可為香港生物醫學甚至創科發展儲備更多人才。然而,「兩大」的新公布適逢有意申辦第3間醫學院的院校提交建議書前夕,客觀而言,多多少少有「攪局」的意味,會否引發不良競爭,難可逆料。
推第2學位課程「攪局」味濃

除了公營醫療體系人手長期緊絀這一痼疾,我們還面臨人口老化加劇、醫療需求有增無減的逼切挑戰。根據政府前年所做的醫療人力推算,到了2030年、2035年和2040年,香港將分別欠缺1570、1400和1200名醫生,足見未來十多年的考驗相當嚴峻。

解決本地醫療人手不足的路徑,不外乎增加「兩大」學額、引入海外醫生,這兩招過往一直在做,但本屆政府還決心落實一個建議,即在傳統6年制英式醫學學士課程之外,引入北美4年制第2學位醫科課程,相關教學工作將由第3間本地醫學院承擔。對於其籌辦,社會大體上樂見其成,畢竟這確實契合香港所需。

早於去年7月,港大醫學院便宣布正在申請開辦4年制第2學位臨床醫科課程,但相關討論,畢竟不如建立第3間本地醫學院那麼火熱,以致沒有太多人理會當中可能涉及的競爭和利益分配問題。眼下,科大、理大和浸大已是摩拳擦掌,將於月中提交申辦第3間醫學院的方案,「兩大」在這個時候突然殺出,快至9月即可開學,如此「彎道超車」,足令整場討論發生微妙變化。

無可否認,「兩大」的新動作很可能會牽引第3間醫學院的籌備工作。港大醫學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世紀末,中大醫學院則創辦於1981年,兩者均屬經驗豐富,軟硬件都是一流的。特別是港大醫學院,據其新聞稿介紹,師資和科研人員包括過百位全球首2%的頂尖科學家,甚至有32名學者膺選科睿唯安「2024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佔全港獲選學者近1/4,足見實力之雄厚。反觀,第3間醫學院卻由零開始籌辦,師資、設備、捐款均未到位,甚至連建議書都未交。
須切切實實「錯位發展」

當初,政府在引導有關第3間醫學院的討論時,明言希望它的定位是招收「第2學位」醫科生,與主力錄取高中畢業生的原有兩間醫學院「錯位發展」,這樣不僅不會引發所謂「爭學生」的問題,反倒有助擴闊生源,豐富香港的醫療人力資源,甚至助力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可是,隨着港大、中大亦推出4年制第2學位醫科課程,「玩法」可能變得不一樣,「兩大」有必要想想如何才能符合政府的要求,切切實實做到「錯位發展」。

在3間有意申辦醫學院的大學當中,科大的優勢最大——無論在神經疾病、生物醫學,抑或在人工智能醫療等領域,均有傑出表現。許多人都寄望科大在培養更多本地醫生之餘,同時培育更多頂尖科研人員,以配合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定位。當條件雄厚的「兩大」亦引入4年制課程,賣點相似甚至更好,那麼科大將如何調整和變陣?說一句「歡迎競爭」也許只是客套話,更重要是證明自己有能力辦得好第3間醫學院。這一點校方可能要想想辧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