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學生光顧小食亭 反映刻板教育桎梏
2025-03-03 00:00
風波主因或因溝通不足
相關帖文在網絡傳播開去後,許多網民起哄,批評校方的做法——有人認為事件反映某些老師作風專制、霸道、濫權,可以想像他們平時在學校怎樣「苛待」學生云云;也有人批評校方欺壓小食亭,令對方遭受財務損失云云。這些不免有點情緒化的意見,大體上都認為校方是不近人情、不知變通的一方。
事後檢討,今次風波之發生,溝通不足可能是主要原因。據小食店職員所述,今次陸運會前曾嘗試聯絡校方,詢問可否讓學生光顧小食亭,但未獲回覆。
假如職員所言不虛,那麼小食亭就是受到虧待的一方——因為按照康文署合約規定,在舉行活動的日子,小食亭是必須營業的;正因校方事前沒有清楚告知禁止學生購買小食的安排,而小食亭又開門營業,最終蒙受損失。
小學生年齡大約介乎6歲至11歲,基於安全和衞生考慮,學校一般不准他們在午飯期間離開校園,只能在校內進食預先訂購的午餐。但今次小食亭風波,事發地點不是校內,而是舉行陸運會的運動場,是否有空間給予學生更大自由度?雖然小學生購買決策能力較弱,但據報道,其中一次爭執期間,想購買小食的學生是有家長陪同的,為甚麼涉事老師還要橫加干預?難道不相信家長可以教導子女購買食物?
管得太多或不利學生成長
涉事小學在事後發聲明回應,稱學校一直以來教導學生要注重健康飲食,似在暗示小食亭的食物不太健康。姑且不論小食亭是合法經營的,即使魚蛋、燒賣、薯片、可樂之類的小食的確不太健康,但偶爾進食,並不會對學生的健康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
在校園內推廣「健康飲食」無可厚非,但在氣氛相對輕鬆的運動場,做法是否可以開通一些?當然,更加進取的做法是,校方在舉行運動會前,事先主動同小食亭協調,詢問對方可否多提供新鮮水果、三文治、沙律之類的健康食品,如此則可符合校方對健康飲食的要求。
據校方的新聞稿,當天的陸運會屬學生的「學習活動日」。甚麼是「學習」?吸收書本上的知識和參與運動會,當然是學習,但其他環節也可以是學習的機會。比如在小食亭購買小食,看似「小兒科」,卻可讓年幼的小學生學習如何買東西,從中學習如何管理財產,這些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技能,正正是人生必須具備的。老師不妨把握小學生購買小食的機會,過程中從旁引導,相信可以發揮促進學習的作用,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
昔日,本地小學對學生的管教沒有那麼嚴,現在甚麼都管。管雖然有管的好處,但也有許多壞處。部分教育工作者太擔心學生犯規,生怕孩子離經叛道,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導致孩子錯過不少學習機會,這對他們的全面健康成長是否有利?值得大家反思。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