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論政經】應對氣候變化轉危為機

2021-11-30 00:00

全球暖化的情況比預期中惡劣,各國正加緊應對,但進展未如理想。中美「出乎意料」地在月初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發表聯合宣言,同意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並與各方一道加強《巴黎協定》的實施。全球兩個最大的碳排放國共同推動應對氣候暖化,固然極為重要,至於彈丸之地的香港,其實在氣候問題上也有可以貢獻的地方。

聯合國氣候變化小組發表報告,警告世界正受到接近失控的暖化危害,致命的熱浪、強大的颶風和其他極端天氣,將變得更加嚴重。極端天氣不僅造成人命財產損失,也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和風險,進而加重信貸違約的壓力,危及金融穩定。「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去年的報告指出,若全球暖化失控,到二一〇〇年實體風險累計對GDP的減損將達到二成五。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條件和必要在引領金融業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走得更前。例如在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方面,推動金融機構透過情景分析方法,測算氣候或環境因素對其業務帶來的影響,並掌握資產或抵押品在極端氣候下可能遭受的損失。這方面,金管局正與其他金融監管機構、政府部門及金融業界合作,協調金融業針對氣候及環境風險的應對措施,並協助業界解決數據及風險管理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資金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關鍵,這為香港金融業帶來發展綠色金融的機遇。根據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估計,未來三十年亞洲區需要六十六億美元的氣候投資,以達致將溫度上升控制在攝氏一點五度的目標。另外,中央政府亦已訂下二〇三〇年碳達峰、二〇六〇年碳中和的目標,預計所需的總投資約一百五十萬億至三百萬億元人民幣。

香港應以此為切入點,推動低碳、綠色金融業務,強化綠色金融的服務平台,引領市場資金支持公私營機構投資到綠色和低排放活動,為內地和其他地區的低碳轉型籌集資金,提供金融服務。舉例說,目前內地和國際對綠色金融產品的標準不一,香港一方面可以滿足內地的綠色融資需求,同時又能與國際綠色標準接軌,未來應健全國際公認的綠色投資產品認證和披露標準,在保障資訊安全基礎上建設統一的綠色資料庫,解決標準和資訊不對稱問題,吸引內地和其他地區的企業到港發行綠色債券。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利益,需要各國和地區貢獻各自力量,避免問題陷入不可逆轉的境地。香港憑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可以為建構可持續發展的美好世界作出積極貢獻。

李民斌

全國政協委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