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植物抗旱機制 助應對糧食危機

2021-11-02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全球暖化令植物生存備受威脅,糧食供應隨時面臨危機。中文大學團隊成功利用植物來源材料,體外重組負責蛋白質輸送的「COPII囊泡」,並首次發現一種調控蛋白會在植物激素脫落酸的誘導下,通過生成「巨型COPII囊泡」而成的抗旱機制,今次發現有助培育耐旱植物,從而提高農作物抗逆能力及產量。

在應對乾旱、炎熱等惡劣環境時,植物會以不同反應機制,減少水分流失,增加生存機會,但啟動反應機制的方法及過程,一直是未解之謎。中大細胞器生物合成和功能研究中心團隊,留意到植物細胞內的「COPII囊泡」,會按照環境變化,揀選特定的蛋白質運送,以啟動相應的保護機制,故就此展開研究。

團隊首次成功利用植物來源材料,在植物體外重組「COPII囊泡」,再進行植物中蛋白質傳輸機理,與植物啟動反應機制的方法及過程相關研究,發現在植物激素脫落酸的誘導下,植物特異同源蛋白「AtSar1a」受到影響,形成巨大點狀結構,令細胞形成大於COPII囊泡兩倍或以上的「巨型COPII囊泡」,能把大量與應對逆境脅逼相關的多通道膜蛋白,運輸到目標作用地點,從而「指令」啟動抗旱機制。

團隊又利用乾旱實驗環境,比較「AtSar1a」蛋白對植物抗旱能力的影響,發現缺乏該蛋白的植物,在乾旱環境下葉片氣孔增大,導致水分更易流失,證實該蛋白確有助植物抗旱。

率領團隊的卓敏生命科學教授兼中心主任姜里文指,是次研究不僅發現全新的植物抗逆分子機制,更為培育耐旱植物及農作物帶來重要啟示,有助植物生物技術學者通過生物工程,尋找提高農作物抗逆能力及產量的方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糧食供應危機。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