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宇:無意強制積金轉年金

2021-10-08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新一份《施政報告》出爐後,市民關注強積金資產會否被強制要求轉作年金。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媒體簡報會上重申,正如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所稱,不是強制要求,下一步政府將與勞福局配合研究如何鼓勵市民轉化。

《施政報告》提出將改善強積金制度,便利強積金投資內地政府和政策性銀行債券。許正宇表示,上述「政府」一詞是否包含地方政府,仍需吸納市場意見作研究,下一步將與積金局探討此問題,希望可為強積金持有人提供更多選擇。

至於被問及是否需要因此修改強積金投資指引,許正宇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他僅指出,要衡量一隻債券是否獲資格投資,條件包括第一,有評級;第二,在核准交易所上市;第三,若未達到上述條件,亦有豁免的機構,如政府或央行的債券。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內地在岸債券市場規模超過110萬億元人民幣,為全球第二大及亞洲第一大市場,當中政府及政策性銀行債券佔比為56%。截至今年9月底,北向債券通日均交易金額逾260億元人民幣,境外投資者持有金額逾3.7萬億人民幣。

「跨境理財通」上月已啟動,多家銀行積極部署搶飲「頭啖湯」。許正宇指出,本港投資者若參與「跨境理財通」北向通,不僅要持有本地匯款戶口,更要在內地開設相應的投資戶口,但目前見證開戶未能全面實施,未來將積極與內地機構商討,希望可以逐步解決問題。

有關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願景,若兩項同時進行,有可能令政府庫房承擔較大壓力。許正宇重申:「政府對都會區的資金投放不是開支,而是投資,而投資是會有回報的。」同時政府亦有通過發行債券、股權融資等不同方式獲得所需資金,因此不擔憂庫房承擔能力。

此外,近年來疫情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時聽聞有外資撤資消息傳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表示,本港經濟維持正面增長、前景樂觀,又引述數據稱未見撤資情況發生,反而見到海外及內地駐港公司數字創新高。

邱騰華指出,過去5年間海外及內地駐港公司數目累計增速為10%,年初至今已有9049家,已經超越去年全年的9025家。其中,有2080家為內地駐港公司;而來自日本及美國則分別有1388家和1267家。這顯示本港營商環境依然優越,是企業設立或擴展業務的理想地點。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