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借鑑東京灣區 發展本港生物醫藥

2021-07-21 00:00

東京奧運會七月底開幕,舉行地點的東京灣區亦成國際焦點,奧運選手村將於奧運後改建成住宅、學校、商業區等設施,有助提升吸納世界各地人才的能力。東京灣區由先進的製造業中心,逐步發展成集金融、創科、文化體育於一身,其成功之路值得粵港澳大灣區借鑑。

東京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有相近之處,同樣位處亞太樞紐、有龐大人口及市場、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匯聚科研人才。日本政府一直透過國策大力扶持灣區,包括不斷完善基建配套,為各城市作不同分工安排,建立多個行業的完善產業鏈,又通過不同的聯合委員會,例如京濱港連攜協議會,為相關城市作協調及資源分配,確保各城市能產生最大的協同效應。例如千葉縣主力造船、物流、鋼鐵等工業活動,東京市則主力於金融、創科研發等高新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收入持續增長,對醫療需求日增,具很大潛力發展生物醫藥。香港基礎研究實力、臨牀試驗數據均獲內地、美國,以至歐洲藥監局認可,能帶動大灣區的生物醫藥研究及臨牀試驗地位;不少香港正使用的新冠測試技術都是自家研發;更有獲國際臨牀試驗中心聯盟承認的港大臨牀試驗中心。深圳生物醫藥產業亦增長迅速,去年增速逾兩成,加上深圳與香港較接近,可提供香港研究所需的更多病例,香港應與這些大灣區城市加強協作,以建構完善的產業鏈。

香港作為國際接軌的創科、生物醫藥城市,又有國際認可的健全法律和金融體系,可與世界接軌,促進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但港府仍未就大灣區產業發展作周詳的規劃,包括位於河套區的香港園區都規劃緩慢。

要加強發展本地生物醫藥,港府亦應吸納及邀請更多熟悉行業發展及管理的國際專業人才,例如曾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工作的美籍華裔神經生物學家姚毅、美籍華裔神經生物學家張鋒,他們分別可把其生物醫藥規範制定和審查的經驗,以及基因修飾技術等前線研究能力,帶予本地業界。

近日特首表示會於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勾劃用好傳統優勢、善用內地「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等國策的長遠規劃,亦有助紓緩目前本地產業狹窄、年輕人缺乏上流機會等深層次矛盾。但除了要做好相關產業發展及人才政策,亦要改善本港住屋不足情況,以吸引全國的創科及生物醫藥人才願意來港定居發展。

朱兆麟 黃展瑋

香港生物醫藥應用研究協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