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政見欺凌」嚴重 一成受訪學生曾被打

2020-12-19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去年社會事件後,本港校園欺凌問題有迹象急速惡化。城市大學早前一項研究發現,分別兩成受訪大專生及中學生,曾因政見不同而遭朋輩言語攻擊,約每十名中學生便有一人被肢體攻擊,逾半大專生憂不參與社會運動會受排斥。城大亦與兒童服務機構合作,篩查出逾三百名具欺凌潛能的「高危學生」,以「故事介入治療」糾正其行為及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令攻擊行為傾向減低逾三成。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早前獲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畫」資助逾四十七萬元,進行社會事件相關研究,團隊於今年四月至十一月,向就讀中學、八大或大專院校的學生,收集約八百份有效回應,發現分別有約兩成三及兩成受訪大專生及中學生,在過去一年曾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受朋輩言語攻擊,逾半大專生擔心因參與或不參與社運而受排斥。

馮麗姝指,數據反映社會事件令校園欺凌問題急速惡化,以中學尤甚,分別逾一成受訪學生表示遭排擠或孤立、網絡及肢體攻擊,與財物被破壞,「差不多每十名中學生就有一名被打,情況值得關注。」

馮麗姝指出,欺凌者可分為三類,當中近九成是反應型攻擊者,易感遭冒犯而憤怒攻擊他人;其餘分別為缺乏同理心操控型攻擊者及綜合型攻擊者,前者多為「幕後主腦」。由於兒童四至六歲時,已能觀察是否擁有欺凌行為特徵,馮麗姝一七至一九年間,與兒童服務機構安徒生會合作,進行「悅讀新視野」計畫,研究以故事介入治療法,預防或減少欺凌行為。

團隊從二十三所小學、近五千名學生中,用問卷篩選出三百一十一名「高危學生」,並將他們分為採用故事介入的「實驗組」、採用沒有針對性故事活動的「安慰組」,及作對照研究的「等候組」。結果發現,實驗組透過繪本故事、不同的過程戲劇及情景討論,糾正對外在資訊的認知及理解,不論屬哪類欺凌者,其攻擊行為傾向均減低逾三成,控制憤怒能力較對照組更高逾十倍,成效顯著。

安徒生會總幹事黃美坤指,教導學生情緒管理是介入輔導的重點,但效果非即時,而是潛移默化,建議各界加強合作,學會辨識攻擊者類型,再應用不同方法。「尤其疫情停課,家長與子女相處時可多說故事,但別以『這故事教訓你』結尾,免生反感。」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