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國際評比不應只看排名

2020-10-30 00:00

本港教育不時在國際評比中名列前茅,最近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的「國際勝任力」評估研究,港生以平均五百四十二分,在二十七個參與研究的國家或經濟體系中排名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及加拿大。教育界不少把焦點放在排名與分數差距上,但細觀這項研究的背景與提問方式,恐怕只問名次與分數,未免過分簡單。

今次評估研究,是根據PISA 2018認知測試及問卷調查,評估十五歲學生在「國際勝任力」的知識、技巧、態度與價值。港生位列第三,自然令人鼓舞,但這項研究關注的是學生對不同文化與意見包容程度的「軟實力」,而非每三年一度的PISA般,側重於閱讀、數學和科學知識能力等「硬實力」,況且參與研究的國家或經濟體系亦有別,比如在PISA名列前茅,由北京、上海、江蘇及浙江組成的「國家隊」便沒有參加,以名次進行比較的意義有限。

另一方面,影響排名的不僅是學生在認知測試答案是否正確,亦有客觀因素造就,譬如學生在家庭及學校說兩種或以上語言,有助提高排名,使得同屬移民社會的新加坡與加拿大,以及培養兩文三語教育的香港,都佔有相對優勢。有意見指星加兩地分數超前本港達雙位數,本港雖名列三甲,實際已大幅落後,這觀點雖有道理,但若把各地社會背景、人口組成等因素,連同歐美國家近年排外嚴重的情況一併考慮,結果卻是不難理解。

實際上,看待PISA不應只求名次與分數,背後引申的問題始是教育界需要關注,尤其調查發現本地生在全球和跨文化議題有不俗的認知,但對新移民的態度、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全球問題的自我效能,以及維持非歧視性的學校氛圍等範疇,表現則屬一般,簡言之是「知而不行」,學生明知不應歧視,但行為與態度卻做不到包容非我族類,以校園情境來說,內地生與非華語生未必獲本地生接納,他們既未能融入本地社會,相反本地生也劃地為牢,導致視野狹窄。

所謂「知而不行,是為不知」,既然課程內容充足,從知識面加強成效有限,學校須從建立更共融的校園文化着手,讓學生有實踐多元平等,達至「知行合一」,否則紙上談兵,只看名次與分數,並不是聚焦問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