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港南部珊瑚多樣性跌四成

2020-10-1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首次就大灣區珊瑚群落的歷史活動作出調查,為大灣區珊瑚群落建立首個古生態基線。研究發現,香港南部水域的珊瑚多樣性比過去下跌四成,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和缺乏妥善的水質處理方法,令大灣區水質轉差,導致該區珊瑚分布及多樣性在近數十年經歷災難性的衰落。

港大博士生兼國家地理探險家Jonathan Cybulski帶領的團隊,於香港附近海域約十一個地點,通過採集不同的珊瑚沉積層,搜集一些早於五千多年前形成的珊瑚化石,並將其與現代珊瑚群落資料作對比,涵蓋鹿角珊瑚、薔薇珊瑚和陀螺珊瑚等十種珊瑚。結果發現,香港南部水域的珊瑚多樣性比過去下跌四成,鹿角珊瑚的分布亦減少五成,重災區位於珠江河口和吐露港一帶。

Cybulski指,鹿角珊瑚是大灣區內不同珊瑚中結構最複雜、最適合提供額外空間予其他海洋生物棲息,因此,失去鹿角珊瑚猶如森林失去所有大樹,對此區域的生態影響最為嚴重。他保守估計這些珊瑚群落的生態轉變在過去一個世紀內出現,認為經濟發展和缺乏妥善的水質處理方法,令大灣區水質轉差,嚴重影響珊瑚群落生態。

早前港大開展的珊瑚修復項目,按照Cybulski建立的古生態基線,在海岸公園海底放置人工礁盤,並引入曾經分布在海下珊瑚種,截至目前為止,團隊放置的珊瑚種存活率為百分百,並發現一些以珊瑚作棲息地的物種依附其中生長,證明此項目有助珊瑚復育。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