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漁村變創新科技之都

2020-10-14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先後針對中興、華為、大疆、騰訊採取了一系列箝制政策,這些中國企業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從深圳南山粵海街道走出去的擁有先進自主技術的創新型企業,有網友評論「美國發起了一場與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辦社區之間的貿易戰」。而孕育了這些巨企的創科之都深圳,在四十年前,只是個邊陲小漁村。

「沒有錢,給政策」,是深圳模式的開端。之後連優惠政策都沒了,面臨「特區不特」的深圳,經濟總量還是在二〇一六年超過廣州,成為中國經濟實力第三強的城市,二〇一八年又超過香港。現在的深圳被稱作「中國矽谷」,華為、騰訊、比亞迪、萬科、中興通訊、中國平安保險等大陸產業龍頭都在此奠基。四十年滄海桑田,當年那個為改革開放「打開一扇窗」的邊陲小鎮,稱為中國最年輕的一線城市。

深圳前身原寶安縣三十三萬人口中農民佔九成二,一九七九年該縣農民月平均收入約二十一元人民幣,而同期香港工人月平均收入一千元港幣。鄧小平拍板,「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一九八〇年,第一批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誕生。

沒有資金、沒有經驗、沒有人才,靠開放的政策和毗鄰港澳的優勢,深圳迅速成為中國「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視窗。綜合中新社、新華社、《澳門日報》等報道,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深圳憑藉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優勢,承接香港的製造業轉移。

港商帶來了豐富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經驗,在學習吸收的同時,深圳也大力改革,突破自身的體制束縛。敲響土地使用權拍賣「第一槌」,發行中共建政後第一張股票等等……資料顯示,四十年來,深圳創出約一千個「國內第一」。

深圳的發展並不是一路順暢的,中間亦是困難重重。一九九二年至二〇一二年間的深圳,遭遇了土地空間、生態環境、能源資源、人口等「四個難以為繼」;經濟一度低迷,股市停發新股,大量外資從深圳遷出,「逃離深圳」的氣氛暗潮湧動。

深圳必須換個「活法」。一九九三年底,深圳停止登記註冊新的「三來一補」企業。一九九九年,深圳舉辦首屆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二〇〇五年,深圳當局提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二〇一〇年,深圳首次提出要實現從「深圳速度」、「深圳效率」向「深圳質量」、「深圳品牌」、「深圳設計」的跨越。

深圳開始有針對性地布局新一代資訊技術、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華為、騰訊、大疆、比亞迪等眾多科技創新企業誕生,深圳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如今,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有七十一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深圳的角色也從最初的改革開放試驗田變成了示範的「鏡子」。

去年,北京當局賦予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角色,「建設先行示範區,不是做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單項冠軍』,而是要做全方位、各領域的『全能冠軍』。深圳不僅要先行探索,還要示範引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說。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