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浸大新制通識見成效 新開課程「爭崩頭」

2020-10-12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浸會大學三年前改革通識課程,分架構及階段推展至不同年級,浸大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修讀課程後,學生在溝通能力、解難能力和對社會投入感等方面均有提升,本年度新開的總整課程,不少在開學前已「爭崩頭」。他又指新制通識推行後,校方歡迎各院系提交計畫書開新科,已推出不少嶄新科目,強調會以課程設計為主要考慮,不會限制科目主題。

本港大學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推行通識課程,大學四年制起,浸大通識課程設計包含大學核心科目及通識科目兩部分,共計三十八個必修學分,佔畢業所需一百二十八個學分約三成,比例較本港其他大學高。周偉立於一六年加入浸大主理學與教事務,上任便開展大學通識課程的改革諮詢,推動翌年通過議案,將大學通識核心課程減至三十一個學分。周偉立指,新舊制通識課程最大不同,在於減少七個學分,可釋放空間容讓學生選修兩個科目,以滿足其主修或必修課程的要求,以及將十八個學分的通識科目,分為三層架構,一八/一九學年起,循序漸進由一年級起推行。

「其實我們有很多課程都有加入社會服務學習、領袖訓練、同理心等元素,教學人員花了很多心思設計課程。」周偉立指,過往兩年推行新架構的基礎、進階通識課程,不少學生完成了很多T有意義的項目,如有學生和非牟利機構合作幫泰拳拳館作推廣、學生作口述歷史活動等,而本學年首度開設的十六個總整課程,不少在選科期間已經「爭崩頭」,選科人數超逾課程學額一倍,「例如有課程將會探討長者和電競的關係,看長者如何提升社交生活;亦有課程關於採訪殘疾運動員等。」

新制推行以來,浸大歡迎各教學人員提交計畫書開新的通識科目,周偉立稱,新科均經校內和校外專家檢視,通識教育處會與教學人員一起設計及優化。新科主題不限於純學術主題、開科看似相對較自由,但《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會否對此造成限制?周偉立答道「大學自主和有學術自由」,又認為科目的關鍵價值在於其目標、教學方法和評估目標等設計,假設有課程探討本土意識,或者如今警民對立關係等,也可以討論,「不會規定哪些科目可以或不可以開辦,而任何人都需要遵守法律。」

周偉立形容,浸大以往未對通識課程成效評估作大規模系統性整理,藉著推行新制,校方同時推動有關檢討機制,「其實根據修讀完的學生問卷數據,發現他們在溝通能力、解難能力、對社會投入感、團隊協作、自我反省和其他學科知識方面,均有不俗提升。」他透露,每三年會對通識課程作一次大檢討以決定課程增減,目前計畫首輪檢討於明年中進行,又笑言課程是否受學生歡迎,也是決定課程去留的重要因素,不過不會是唯一因素。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