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學生人數減少 反映信任危機
2020-09-16 00:00隨着九月開學復課,學界忽然出現一股「退學潮」。準確而言,也不是一般理解的退學現象,而是「移外牽動內」、「北歸不南來」!從而反映出難以忽視的社會信任危機。
再說「北歸不南來」,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指在暑假甚至疫情出現之前,回去內地放假的跨境學童,因為疫情仍然持續,兩地尚未完全免十四日檢疫通關,又未有實施健康碼互認,所以有相當數量的跨境學童就乾脆不回來香港就讀,改為報讀內地所在城市的港人子弟學校、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甚至從廣義來說,也可能有一批本來打算隨專長、投資等方式移民來港父母而入讀香港學校的學童,也決定不來了,要麼奔海外留學,要麼留在內地就讀。這就造成又一批生源流失了,香港的學校,特別是北區的學校,收生壓力陡然上升。
這十幾年以來,香港的適齡學生人數已經因為出生率下降和「零雙非」政策實施,而逐年下降。回歸前後每年參加會考的人數有八萬人,現在已經下降到只剩四萬七千多,一千所小學和近五百所中學的學校體系承受愈來愈大的收生不足壓力。實事求是地說,學生無論是離開香港,還是不來香港,這都反映了家長們對香港社會和香港教育存在不容忽視的信任危機。不論是甚麼政治立場的家長,一般來說都不會希望自己子女在校教育是充滿政治鼓動性,更不想見到演變成參與涉嫌違法的活動,不論以甚麼樣的政治名義。俗語有云:惹不起,還躲不起?乾脆用腳投票,直接離場。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具備國際認可的新高中文憑課程及考評資歷,如果參與的考生人數節節下降,不能不令人擔憂它的前景和國際認可性。
如何重建社會信任,修補社會撕裂,這未必是學校能夠解決得了的。但是,為熾熱的政治化氣氛降溫,讓校園重歸寧靜,讓政治的歸政治,教育的歸教育,卻是學校能夠做,也應該做的。這不是重建信任的唯一途徑,卻是繞不去的必由之路。
鄧飛
中學校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