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守對外防疫 本地仍宜從寬

2020-07-08 00:00

比起其他地區,香港的防疫戰線守得很好,本已多天沒有本地確診,但不幸於前天「斷纜」,昨天更出現九宗本地病例,顯示傳播鏈仍未完全切斷。雖然疫情再發出警號,但從近月的感染情況看來,個案仍以外地輸入為主,部分「漏網之魚」可能成為社區感染源頭,故政府首先要大力加固對外防線。至於本地實施的社交接觸限制,只要市民能夠保持戴口罩及個人衞生,應盡可能從寬,因為飲食、娛樂與表演等行業剛因「鬆綁」回復生機,如驟然收緊,將拖慢經濟振興步伐。對此,政府必須適當平衡,不宜因過度謹慎而「寧緊勿寬」。

科學對疫情應適當平衡

 香港這兩天再現本地確診,是三星期「零病例」之後的首次,引起了公眾憂慮,而專家也指是第三波爆發,對此必須提高戒備。不過,今次疫情雖然出現反覆,但應客觀地認清幾個事實:首先,香港市民整體防疫意識已甚高,絕大多數人仍然保持戴口罩習慣,也十分注重個人衞生,而且有病徵人士都會立即求醫檢測,故持續多天都沒有本地個案,顯示這條「基本防線」守得很牢。因此,只要堅持下去,就不用過分憂慮。

此外,一些專家也承認,社區內的隱性感染者難以完全消除,要完全做到長期「零本地確診」,切斷所有傳播鏈,令病毒絕迹,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只能在高度警惕的心理下,與病毒長期「共存」。基於此科學態度,防疫不應該採用「焦土式」的全封鎖措施,令經濟民生失去活力。比起其他城市,香港在防疫與維持經濟活動之間達至折衷,算是相當成功例子。

除非香港突然出現大規模社區爆發,本地病例暴增,否則上述防疫策略應維持下去,不宜急劇轉軚,回復「緊綁」狀態。

高危區來客不容「漏網魚」

  目前香港最大的防疫問題,是仍有大批居於外地的市民,由一些疫情高危的國家返港。此外,也有不少空運與海運人員,以及來自印尼與菲律賓的外傭,因工作需要出入境。這幾類人人數不少,傳播病毒的風險不低。

部分人員因往來頻繁,可豁免檢疫,卻沒有經過檢測,可能與其他人接觸而成為傳播源頭。一些由高危地區返港的香港居民,雖然在家隔離,但家人或受其感染,成為隱性傳播者,在社區形成傳播鏈。由印菲來港的外傭,也有機會把病毒帶到僱主的家里。

面對這些風險,政府必須築起更嚴密的防線,包括規定所有來自高危地區的入境者,都要隔離檢疫及做病毒檢測,特別是出入境頻密的人士,更須如此。為此,隔離設施與檢測能力都有必要迅速擴大和加強。

只要對外防線能做到無漏洞,市民又繼續保持高度戒備,播毒的風險應該可控,對行業的限制就毋須過度收緊,讓經濟可重拾生機。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