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疫情下的動物園隱患

2020-07-06 00:00

海洋公園早前獲撥款「救亡」,超過七千隻動物得以繼續安居園內。但另一邊廂,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全球多個地區的動物園和水族館暫時關閉,並因「零訪客」而陷入財困。然而,這些飼養大量動物的場所仍需照顧園內動物的起居飲食,同時要擔心動物的情緒和健康受疫情影響。香港的同類設施,在疫情下應如何照顧園內動物的生活?

動物園和水族館能讓訪客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物,而且部分兼具保育功能,協助部分珍貴物種繁殖。不過,疫情逐漸蔓延全球,部分國家及地區陸續對旅客實施入境限制,甚至對國民發出「居家令」,使動物園及水族館的訪客及收入大減,全球多個園區被逼暫時關閉。法國博瓦勒動物園的總監今年五月時指,其動物園飼養約三點五萬隻動物,即使已要求大部分員工休假或在家工作,每日仍需聘用二百名工作人員回園區照顧及餵飼動物,平均每月虧蝕約一點三億港元。

德國北部的新明斯特動物園也陷入財困,目前僅依靠籌款支持營運。該園總監指出,海豹、企鵝等動物每日需進食大量魚類,因而引發糧食問題,如果無法供應,最壞打算是為牠們進行安樂死,甚至考慮先宰殺部分動物,餵飼其他動物。

為了支援業界,英國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部已計畫向受疫情影響,而造成嚴重財政虧損的動物園及水族館,提供最多約九十八萬港元的資助,申請一方要把撥款用於支付動物照顧員薪金,以及動物餵飼、繁殖等範疇。

雖然部分國家為業界伸出援手,但各國何時放寬旅遊限制,仍是未知之數。故此,動物園除了依靠政府支援,也需設法開源,例如澳洲樹熊醫院便推出網上助養,讓大眾知悉設施正面對的財政問題,呼籲善心人捐款照顧動物,並定期在網上發布動物的最新狀況,加強捐贈者與動物之間的互動。

園內動物的心理狀況同樣需要關注,例如部分長居於動物園及水族館的動物,有機會因「零訪客」而鬧情緒。英國艾希特大學動物行為學講師Paul Rose指出,靈長類、鸚鵡等動物能透過觀察及與訪客互動得到刺激,從而提升牠們的健康狀態和生活質素,但當訪客消失,牠們便得不到這些刺激。

在疫情下訪客突然消失,有機會令魚類對人類感到陌生。早於三月初開始閉館的日本東京墨田水族館稱,沒有訪客令館內的花園鰻逐漸忘記人類存在,變得更敏感,在工作人員接近時躲回沙堆中,令館方難以監測牠們的健康狀況。

故此,館方在飼養花園鰻的魚缸旁邊設置平板電腦,讓牠們與民眾「視像會議」,熟悉有人類存在的環境。

回到香港,海洋公園也面對類似的問題。園區飼養超過七千隻生物,當中不少動物以往可與訪客互動。但自一月底關閉後,沒有訪客進園,護理員除了確保動物保持適量運動,也要留意牠們的心理狀態。有海獅護理員指,閉館期間會多加留意海獅們的心理狀態、行為有否出現異樣。

隨着部分國家及地區的疫情逐漸緩和,包括動物園及水族館在內的旅遊景點,相信將會陸續重開。然而,荷蘭相關部門早前分析一名確診水貂養殖場工人的病毒基因序列後,認為該工人被水貂傳染。美國紐約巿布朗克斯動物園,也於四月先後發現有八隻大型貓科動物驗出對新冠病毒呈陽性反應。

雖然未有證據顯示某類動物是「超級傳播者」,但上述事件難免令人對到訪園區起戒心。歐洲動物園及水族館協會於四月底針對重開動物園及水族館,向會員發出指引,包括建議訂立每日最高入場人次,例如每公頃面積最多容納一百五十人;在訪客與訪客、訪客與工作人員之間實施社交距離,以防止病毒交叉感染等。

在香港,因疫情而暫停開放四個多月的海洋公園,已於六月中重開,園方實行多項防疫措拖,包括限制每日入場人次、要求所有訪客進園前必須量度體溫等。此外,讓訪客親身接觸海獅、海豚、企鵝的「與動物親上加親」活動,亦要暫停。

除了海洋公園,香港還有其他飼養大量動物的場所開放予遊人參觀,其中休閒農莊近年已成為不少市民假日的郊遊熱點,部分更讓遊人近距離接觸羊駝、兔子等動物。當局應考慮為這些小型農莊給予清晰的防疫指引,減低交叉感染風險之餘,也讓訪客玩得更加安心。

疫情還會持續一段日子,人類想辦法抗疫之際,也應關顧居於動物園及水族館的生物,別讓牠們受到不必要的傷害,甚至丟了性命。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