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水塘鑿隧道 造價急增至12億

2020-06-2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每當踏入雨季,部分水塘會容易出現溢滿,鄰近地區因雨水排放系統未完善而導致水浸。為改善情況,渠務署與水務署合作制定「水塘間轉運隧道計畫」,透過開鑿輸水隧道將九龍水塘的溢流,轉運至下城門水塘,落成後可為九龍副水塘騰出約三十五萬立方米蓄洪空間,同時可減少食水浪費。不過,受工程撞期及疫情影響,當局最新估計項目在二〇二二年第四季才能完工,其造價亦急增至十二億二千萬元,較預先預計增加逾兩倍。

相關計畫早於二〇〇五年七月便已制定,由於深水埗、長沙灣和荔枝角區大部分現有的雨水排放系統都建於五十多年前,常因未能符合所需的防洪標準引致水浸。當局計畫於九龍副水塘與下城門水塘之間開鑿一條長約二點八公里、直徑三米的輸水隧道,目標是收集由九龍水塘、石梨貝水塘、九龍接收水塘及九龍副水塘組成的九龍水塘群區域的溢流雨水,並透過進水口轉運至下城門水塘的排水口。

當局預料,工程完成後能為九龍副水塘騰出約三十五萬立方米蓄洪空間,改善上述地區的防洪能力。同時,視乎本港降雨量,轉運隧道能夠額外收集每年約三百四十萬立方米的食水,務求在解決水浸問題,並更有效益的節省本地水資源。

由於施工位置鄰近郊野公園,為減低工程引致的震盪和嘈音,渠務署排水工程部工程師葉浩朋表示,項目將會採用有效減低對環境造成影響的隧道鑽挖機進行,施工的範圍亦會安裝隔沙屏障,以及有專人定期監測附近水塘的水質,避免有污染物進入水塘。為保障工友的健康及安全,當局亦引入智能安全帽,能實時監測工友心跳和體溫等身體狀況,又引入未在本港普及的外骨架裝置系統,透過改善佩戴者的搬運姿勢,減低工友出現勞損的情況。

有關計畫已制定多年,但直到去年二月才正式展開建造工程。他解釋,過去幾年本港不斷有大型基建工程展開,例如高鐵及港珠澳大橋等,工程撞期導致施工一直未能正式實施,今年初又遇上新冠肺炎爆發,工程進度一再落後,預計要到二〇二二年第四季完工。

當局表示,計畫延誤亦使工程造價大增,因聘請工友和建築物料等成本均隨著通脹上升,加上當局引入新設備,令工程預計的成本由〇九年預算的三億五千萬元,足足加碼到現時的十二億二千萬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