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世界環境日 物種保育的新挑戰
2020-06-05 00:00自一九七四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今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希望藉此日子讓全球關注環境問題。今年的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並以「Time for Nature關愛自然,刻不容緩」為口號,提醒大眾珍惜自然。
不過疫症的一系列影響,對自然環境並不全是好事,非洲、東南亞及南美一些以生態旅遊作重要收入來源的國家,因為遊客減少,不少人藉機進行盜獵。在南非實施封鎖後不足兩周,即有最少九頭犀牛被殺。而主要生活於柬埔寨保護區內,全球不足三百隻的大䴉,在遊客大幅減少的三月底至四月初,就有三隻成鳥及逾一百隻全球近危的白頭䴉鸛幼鳥被盜獵者所殺。這些盜獵者除有組織犯罪者,更多的可能是貧困的一般市民。
全球共有三十六個地區被列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大部分位於發展中國家,擁有極為豐富的動植物物種,有作為藥物、食品及各種原材料的潛力,但幾乎都未被深入研究。和受污染的空氣不同,物種滅絕是無法逆轉的。可是在發展中國家,當生存最基本的食物和水都匱乏時,要求他們保護其他物種似乎是「何不食肉糜」了。
然而不少物種數量急降的原因,並非來自原住民獵取野生動物食用,而是來自發達地區對寵物、「藥物」及高奢品的需求,致使個別物種成為針對性捕獵對象。以尼日利亞為例,野生動植物司法委員會的調查指出,一公斤穿山甲鱗片在當地收購價約為五十二美元,接近當地法定每月最低工資。由於旅遊業佔當地國民生產總值近三成半,目前幾乎完全停止的旅遊業對當地無疑是沉重打擊,加上高達兩成半的失業率,盜獵瀕危物種對當地居民的吸引力自然大增。然而不計後果的濫捕,將破壞當地不少居民賴以為生的生態旅遊資源,同時由於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可能使蟲蟻大量滋生,最終亦會影響當地人的生活,世界各地不少發展中地區都上演着類似的故事。
香港位處的「中緬區域多樣性熱點」,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在過去三十年間科學家仍發現六種大型哺乳類動物,這兒更是全球龜鱉類多樣性中心。然而豐富的自然資源,卻引來不少異寵愛好者的青睞。一八年元朗破獲違規管有野生動物的養殖場,約八百隻檢獲的動物當中包括黑池龜、七線巨鯉及懶猴等「中緬區域多樣性熱點」的物種,牠們被列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一,禁止商業貿易。可惜這次的拘捕行動,最終僅以三點五萬元的罰款和一百六十小時的社會服務令告終。
關愛自然,並不是在網絡看着來源可疑的寵物貓頭鷹、水獺影片高呼可愛,更不是飼養各種珍禽異獸,而是停止消費來源不明的野生動植物,不要盲目信奉「純天然野生」物種的功效。在疫情開始放緩的今天,不少人正在策劃外遊大計,外地的一些稀有動物咖啡館,是不少人的朝聖之地,在將這些景點加進旅遊行程之前,不如嘗試參與可持續的生態旅遊,真正關愛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鍾翠珊
綠色力量教育及項目經理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