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預測等級研究 「貼不準」也有價值

2020-05-22 00:0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考試及評核局把「考試預測等級研究計畫」擴至全港學校及科目試行,日前向學校舉行簡介會,講明今次所得的數據只供研究用途,而非用作調整分數之用,實際等同一次演習。那麼在疫情緩和,文憑試已進入尾聲,預測等級還有哪些實際用途,值得探討。

根據日前的簡介會,考評局要求學校在下月底前,就該校報考的每個文憑試甲類科目,提供應屆文憑試考生的校內測考分數,這些分數可選用中六模擬考試、上學期考試,或中六期間的測驗分數,可以是單一考試或多個測驗的總分,甚至可以提交中五級測考的分數。眾所周知,今年下學期因應疫情而停課多月,令學校來不及安排模擬試,個別學校則採用不計分方式,使得分數集中於上學期,期間亦受反修例爭議影響。

如今各校提供數據相差甚大,加上缺乏校內排名,以及歷屆考生的文憑試表現作調整,中學界斷言今年得到的「預測等級」,一定不會「貼得準」。然而,數據「貼不準」不代表沒有價值,因為數據反映了校內成績與公開試的落差,如兩者差天共地,便反映學校出現兩種情況,要麼是校本評估的內容、模式與方法,甚至評分機制與公開試不同,否則是學校教學未達配合公開試要求,那麼「貼不準」便反映學校評估素養未達水平,校內教學規劃、考評設計便要相應調整。

從正面來看,今次研究計畫啟動中學呈分的第一步,畢竟要建立數據,學校建立評估素養均要經年累月,要不是今次疫情,相信中學界亦未必有動機,以全校、全科方式參與計畫,以至重視「預測等級」。那麼本港能否仿效海外公開試做法,把「預測等級」視為升學指標?這關乎中學界評估素養的成熟度,歷年數據的信度與效度之餘,也要考慮海外公開試的持續性評估,佔分比例較重,文憑試較側重於公開試表現,意味要調整考評設計,要取得共識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考評局提出預測等級的初心,是方便學校為學生放榜前提供參考數據,協助他們作升學或就業等不同規劃,而非希望學校為追逐預測等級,在平日課堂徒添學習壓力,相信全港性系統評估(TSA)造成「異化」的經驗,學界須引以為鑑。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