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牴觸大是非 取消合理

2020-05-18 00:00

中學文憑試今年歷史科試題,有必答題要求考生評論「一九〇〇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因這期間主要歷史是日本侵華,等於要學生陳述中國在此悲慘浩劫得到的「利」與「弊」,這樣的命題,不但牴觸國家民族的基本是非價值,其提供的參考資料,也有淡化侵華,引導學生朝「利」的方向思考之嫌。由於考題存在重大的原則與技術問題,教育局敦促考評局將此題取消,實屬合理。教育局更應進一步調查,這考題擬定的來龍去脈,找出機制內潛藏的種種問題,避免重蹈覆轍。

辯稱起題方法 難令人信服

今次這條試題掀起軒然大波,有些人故意淡化其嚴重性,把討論降到技術層次,認為這只是一種起題方法,目的是引發學生全面思考,考生都會懂得根據所知的史實,客觀地作答。

如此為起題的人開脫,明顯是在爆出問題後的詭辯,目的是為其所犯錯誤合理化,但說法難令人信服。認識歷史與國際問題的人都知道,不同的國家民族,都有一些根本是非價值觀,絕不可以侵犯,沒有「利」「弊」討論可言,如果公然挑釁,必會引發激烈的國際或國內衝突。今次的考題提出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正是牴觸了中華民族的「大是非」,不論從國家與中國人的角度,都不可以接受,起題者皆有識之士,對此不會不知,難免令人懷疑其居心。

日本侵華戰爭前後十四年,中國人傷亡以千萬計,全國陷於空前災難,生靈塗炭,整個中華民族包括內地、港澳、台灣與海外華人都視之為史上最大的國難,所以對日本侵華的譴責和否定是絕對的,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認為考題說「利多於弊」,其實這段歷史「只有弊」,考生沒有討論「利」的空間,他所指出的,正是上述的「大是非」,這條考題的根本問題就在於此。

不可以問「大屠殺利多於弊」

試想想,某個民族如曾遭大屠殺,其國民豈會在學生試題中問「大屠殺對我們民族利多於弊?」在美國,如中學的試題問「當年黑奴被販賣到美洲,對黑種人利多於弊?」,定必引發種族衝突。當年日本政府篡改教科書內的侵華歷史,美化戰爭罪行,也曾激起中日嚴重外交風波。種種例子可見,一些大是大非問題的底線,是不可以越逾的,並非以「開放思考」為由,就可以毫無原則地任意發揮。

這條考題引起社會強烈迴響,暴露了考評局擬定考題機制的一些根本問題,特別是可能涉及政治立場的學科,如通識與歷史等,起題的人會否將自己的政治傾向帶入考題之中?過程中有無客觀評核標準與監察程序?這些疑問,教育局與考評局都須深入調查清楚,向公眾作出交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