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內地市場獨特性 港資零售商水土不服
2020-05-18 00:00
事實上,除了上月宣布撤出中國等市場的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330)外,過去亦曾有不少港資零售商進駐內地,初期聲勢浩大,但最後卻因為種種原因而撤出市場,當中包括有經營「Bauhaus」等服裝零售品牌的包浩斯國際(483)、涼茶連鎖店品牌鴻福堂(1446)等,而快餐連鎖店大家樂(0341)亦於2017年退出上海、南京等華東市場。
星展銀行香港及中國內地消費品行業分析師許明蕙表示,本港部分服裝或餐飲等行業,在國內市場競爭較為激烈,面對品牌黏性較低,而且競爭較大的情況下,消費者較容易選擇其他品牌,故港企於經營上較容易面對困難。他續指,本港經營者或會缺乏當地專業知識(local expertise),包括在選址或當地人口味等方面缺乏了解,內地經營者相對上佔有優勢。
另一方面,他指以往港資零售商於國內開設店鋪,純粹作玻璃陳列櫃(showcase)為主,以便於當地建立品牌知名度等用途,而非主要的業務收入來源,故並不需要投放太多資源,因此在現時市況下,或會先縮減內地市場的佔比。
不過,他又指出,亦有部分本港零售企業能迎合內地民眾,規模於國內愈做愈大,例如港資珠寶零售商等,過去幾年分店快速擴張,市佔率一直攀升,成為留低的港資零售商,故撤出內地市場只屬個別營運商或個別行業的情況。
中民證券(香港)研究部董事黃偉豪指出,由於中、港兩地文化不同,服飾、手袋等產品的口味未必一致,現時內地消費者一般傾向購買高端品牌,即是名牌,否則便是休閒服裝,例如以體育用品為主的品牌,但以包浩斯為例,屬中產路線的品牌,兩樣皆不到,而且過去幾年內地工資、租金水平等成本愈來愈高,大勢所趨下,難以經營,因而需要縮鋪。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