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港反修例示威時刻 路透社奪普立茲攝影獎

2020-05-0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得獎名單周一出爐,路透社攝影記者拍攝去年香港反修例示威,榮獲突發新聞攝影獎。而阿拉斯加《安克雷奇每日新聞》和ProPublica則揭露三分一阿拉斯加村莊沒有警察保護,執法形同虛設,而共同獲得最高榮譽的公共服務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普立茲獎主席卡內迪在家中客廳透過互聯網公布得主名單,有別於以往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頒獎典禮上宣布得獎名單。路透社以報道香港反修例示威的系列照片,獲得突發新聞攝影獎。多張照片捕捉示威者和警員的暴力衝突,期間催淚彈、橡膠子彈橫飛,示威者也投擲磚塊。路透社總編輯阿德勒發表聲明說:「我們的攝影記者出色地捕捉到香港大規模的示威場面。」他說:「由香港和平遊行開始,進展至該市歷來最大型的政治危機,(攝影記者)團隊站在這些大規模事件的前線,報道數以十萬計香港人的故事。」又說:「他們拍攝的影像是美麗、懾人、發光,令人難以忘懷。我對我們的(攝影記者)團隊……深深引以為傲;感謝每一位團隊成員的勇氣、堅持、創意和技巧,我對這群臨場不懼的攝影記者感到無比驕傲。」

美聯社攝影記者拍攝印控克什米爾的生活情況,贏得專題攝影獎。當時印度剝奪印控克什米爾的自治權,並實施宵禁,封鎖手機及互聯網,增加了記者向外報道當地情況的難度。美聯社攝影記者亞辛(Dar Yasin)等躲在路障後,有時藏身陌生人家中,以菜袋子藏着攝影機,拍攝示威活動、軍警鎮壓行動及居民日常生活。他們拍照後前往機場,說服旅客替他們將照片檔案帶到新德里的美聯社辦事處。

《紐約時報》贏得三個獎項成為大贏家:記者羅森塔爾贏得調查報道獎,他揭露紐約市的士業的掠奪性貸款問題;《紐時》團隊也以俄羅斯總統普京政權系列報道獲頒國際報道獎;《紐時》的瓊斯以黑奴角度看美國起源的文章,贏得評論獎。

《安克雷奇每日新聞》和非牟利新聞機構ProPublica共同獲得公共服務大獎,他們報道多為原住民的阿拉斯加州村莊性暴力猖獗,但三分之一的村莊竟然沒有警察保護,執法形同虛設。阿拉斯加的很多村莊只能以飛機抵達,因此致電九一一緊急求救,往往要等數小時甚至數天才有人到來救援。記者的報道,導致當局加強相關立法及增加開支。

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新聞報》報道州長貝文卸任前特赦數百人,過程不透明,並違反法律規範,拿下突發新聞獎。《巴爾的摩太陽報》則以報道市長和轄下公立醫院體系之間的財務關係,奪得地方報道獎。《華盛頓郵報》團隊報道全球暖化問題,贏得解釋性新聞獎。該報分析近一百七十年來的溫度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百分之十地區的氣溫,已較工業化前上升了攝氏兩度。世界各國一直致力不要讓全國氣溫超過這個上升幅度。

全國報道獎有兩個得主,一是非牟利新聞機構ProPublica報道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連串事故;另一是《西雅圖時報》報道波音737 MAX飛機設計缺陷。《紐約客》雜誌以古巴關塔那摩灣獄警與遭嚴刑迫供的囚犯逐漸發展友誼的故事,榮獲專題報道獎肯定。

普立茲獎是哥倫比亞大學紀念美國報業大亨普立茲(Joseph Pulitzer),而於一九一七年設立。普立茲獎主席卡內迪表示:「很諷刺,普立茲獎最一開始在一九一七年六月頒發,不到一年遇到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在本季空前不明朗狀態期間(疫情大流行),我們確知的一件事就是新聞業永不停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